淘宝拼多多用户争夺战:全面进入存量市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老铁

  关于拼多多和淘宝用户层面的分析文章,大多从下沉和一二线市场的竞争入手,本文将打破固有的分析模式,以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拼多多和阿里财报以及其他第三方分析报告入手,来分析这两家平台型电商企业在用户获取方面的路径究竟有何异同,并判断接下来双方的运营重点。

  我们整理了 2014 年至今的 CNNIC 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阿里巴巴财报相关信息,见下图:

淘宝拼多多用户争夺战:全面进入存量市场

  以上单位均为“亿个”

  先确定以下统计口径:

  阿里年度购买用户:连续 12 个月在阿里中国零售市场下单用户总量。

  MAU:最初为核心零售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在 2014 年采用了“中国核心零售产品总月活用户”的口径,在财报中有 “aggregate”一词,也就是总产品线的总 MAU,这使得当年阿里 MAU 开始大于全国总移动购物用户规模,其后在 2017 则开始将非核心零售业务月活纳入统计范围,突出了“unique”(开始去重),但由于不断加入了银泰、盒马等非 CNNIC 网购口径业务,加上手淘开始进行内容化改造,强化“逛”的属性,也使得阿里年度购买用户和 MAU 规模领先于全国移动购物数据,且 MAU 开始大于年度购买用户。

  全国网购用户规模:统计周期内进行线上购物(不包括外卖)的网民总量(自然用户,剔除多平台重合)。

  全国移动购物规模:统计周期内的通过移动端参与网购的用户。

  若以阿里年度购买用户比全国网购用户规模视为“阿里电商渗透率”,那么从 2014 年到 2015 年是呈不断攀升趋势的,峰值为 98.9%,这也就是说网购人群大部分都有阿里平台购物的经验,但在 2017 上半年该数字降到了 90.7%,这一方面是受微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影响,用户网购选择更加多元化,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京东也就是在该年进行了全品类扩张,对阿里渗透率难免有一定稀释。

  但随着内容电商的改造,以及盒马、银泰以及本地生活服务的加入,数据开始拉升。

  我们再看手淘指标。

  根据极光大数据 2018 年报告,全年手淘 MAU 最高值为 11 月的 5.4 亿,占阿里总 MAU 的 77%,参考此数据,到 2019 年 11 月,该峰值大致在 6.3 亿上下,考虑淘宝尚有 pc 一定 pc 存量市场,淘系的全年购买用户大致在 6.4 亿左右,根据观察,全国网购年增长规模大致在 6000 万上下,2019 年全国网购总规大概会在 6.7 亿,此时淘系的渗透率为 95%。

  这是一个较 2015 年峰值的 98% 仍然有一定差距的数据,可以从中总结如下:

  1.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阿里进行了业务大扩张,并入盒马、银泰本地生活等新业务,实现了营收的增长,从用户运营层面看,新业务并未如理想那般将用户转化至传统电商用户,阿里的总 MAU 和年度购买用户中,非手淘(包括天猫)的比例放大

  2. 近年来,网购的缺口不断被新的形态所打破,如前期的微商、社交购物、社区购物、生鲜购物等等,虽然相当部分产品最终并未做大做强,但整体上对手淘是有一定的稀释能力的。

  3. 在我们对比 CNNIC 的网络支付数据规模时,发现该数字与全国移动购物数据呈以下关系:前期网络支付规模要大于网购用户体量,原因也较为简单,早期购物银联支付、到付等方式并存,其后第三方支付独大(主要是支付宝),两者数据开始基本大致相同,但如今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落后于网购数据,如在 2019 上半年,网络支付用户为 6.33 亿,规模上落后于网购 600 万,也就是说拼多多、京东、苏宁这类弱支付,甚至是无支付工具的网购平台的兴起,这反映出只在非淘系网购平台购物的用户规模在增加。

  4. 若以上推论大致正确,则阿里的年底购买用户中大致有 6000 万是购买了盒马、本地生活服务等服务,但未在淘系购物,此部分也使得手淘数据不敌支付宝,由于阿里所有购物平台都以支付宝支付为最优级,在 6000 万的非淘系购物数据下,使得支付宝用户运营开始领先手淘。

  我们也注意到最近手淘的改版,若沿用以上逻辑分析,则是:支付宝需要将这 6000 万左右的数据由支付激活,变为深度激活,提高服务纵深。

  结合行业增长,也就是说支付宝在月活上尚有 6000 万-1 亿的增长空间,可见场景对支付的重要性。

  当下全国互联网用户年增长尚在 6000 万上下,电商渗透率虽然在增加,但多在 75% 上下浮动,在 CNNIC 在 2019 上半年的报告中,非网民的 5.41 亿人中有 14.2% 为年龄问题,15.3% 为无上网设备,9.4% 为没时间上网,这三部分人群理论上转化上网用户的动力较大,若中短期可转化一半,这也意味着我国网民的储备率大致在 1 亿上下,以 75% 的网购渗透率测算,大致会有 7500 万的网购用户潜力,短期内全国网购的峰值将会在 7.2 亿左右,存量已经不多。 

淘宝拼多多用户争夺战:全面进入存量市场

  若网购峰值人数 92%-98% 转化为手淘 MAU,则 6.6-6.8 亿的潜在规模规模对手淘现在数值已经相当接近,换言之,若剔除本地生活服务、盒马、银泰等产品,手淘的用户增长已经到达峰值。

  再看拼多多:

  在最新的 2019 年报中,拼多多的年度购买用户达到了 5.9 亿,MAU 为 4.8 亿,其中年度购买用户比手淘低 0.5 亿,MAU 则落后 1.5 亿。

  但在增速上,拼多多则较为突出,2019 全年增加了 1.7 亿年度购买用户,在 Q4 环比增加了 5000 万,由于采取了社交电商的方式和对用户补贴的营销策略,该数值在此规模之下仍能有此速度,是相当不容易的。

  若拼多多保持以上局面,那么在 2020 年淘宝与拼多多之间的竞争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下沉市场之争了,而是电商总规模的较量,将两家企业仅放在下沉市场的竞争中也是不客观的。

  对比淘宝和拼多多的用户运营,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

  其一,规模相差不大,关键在服务纵深。

  拼多多的 5.9 亿年度购买用户,换得 4.8 亿的 MAU,活跃度为 81%,较此之前已有很大提高,但距离淘宝的接近 90% 仍有一定距离,由于在 2019 年 Q4 微信对拼购行为采取了限制措施,当时被视为拼多多的“利空”,当期拼多多仍然取得了环比 5000 万的增量,在市场投入、平台运营等手段之下,说明拼多多具备了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

  淘宝则有阿里数千万的非淘系用户做储备,但需要找到正确的激活方法和路径。

  但我们也注意到,拼多多全年过万的 GMV 平均到单年度购买用户,每人大致为 1600 多元,而淘宝用户已经在万亿。

  接下来,拼多多和淘宝在运营层面应该由用户获取逐渐向运营纵深转移,即,谁能将用户留存下来,购买更多的商品。

  对于拼多多,也尚不到与淘系全面交战的时刻,原因在于如今较低的单用户购买水平仍存在体系内提升的可能性,通过直播、补贴等行为提高用户黏性,如今单 MAU 对比 GMV 为 2000 元,即便保持此数据,仅将 MAU 提高到 6 亿,就可产生可观的 GMV 增长,而随着数码、大家电与生鲜的品类的丰富,客单价的提升趋势仍然是清楚,保持现有的规模和发展方向,拼多多在 GMV 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在淘宝(含天猫)达到现有规模下,用户增长瓶颈已经明显,尤其在前两年的下沉市场大战中加速了用户的获取,现在能做的:

1. 加速储备用户的转化力度,88 会员有此目的,但现在并未完全奏效,这是比较迫切的;

2. 向服务纵深继续迈进,不仅丰富商家(宜家入驻),更为新的服务形式,但现有规模下,压力仍然较为明显。

  短期内,尤其在疫情之下,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会使得用户消费行为趋于保守,这对于进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天猫未必是好消息,当用户规模增速变缓后,商家运营的压力可想而知。

  拼多多在用户端虽然与淘宝相差不大,但交易规模则尚不完全在同一水平,这说明拼多多的品牌和品类升级亦有较大空间,接下来能否冲破二选一,拿到更多的高附加值商家关乎拼多多中短期的潜力。

  最后,我们分享在数据分析中观察到的有趣现象。

  根据 QuestMobile 在 2019 年 1 月的《“她经济”洞察报告》,拼多多拿到了 80 后女性 1.03 亿的 MAU,70 后的 3000 万 MAU,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拼多多基本拿到了 80 后 1.05 亿女性的所有电商盘子,70 后女网民的一半是拼多多 MAU。

  根据拼多多披露 65.3% 的用户为女性,彼时拼多多的女性用户大致为 2.7 亿,也就说排除 80 和 70 后女性用户,90 后和 00 后,以及 60 后等用为 1.57 亿,显然 90 后和 00 后女生会是最大部分。

  90 后女性总网购数大致在 8000 万上下(统计局和 QuestMobile 数据判断),00 后女性总网购人数为 4500 万左右,共计 1.25 亿。

  结合以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拼多多基本拿到了 80、90 和 00 后女性的大部分用户,这也是以性价比为购物重要驱动的重要人群。

淘宝拼多多用户争夺战:全面进入存量市场

  摘自中国妇女报的《新电商平台上的女性》

  综合用户运营和商品运营两大诉求,接下来以男性为主的品类的增加会提高用户获取的效率,这也是此前对数码等重点产品补贴的重要原因,男性用户占比要低于淘宝,也可说明此手段在用户运营方面的刺激价值。

  总结:

  电商用户为存量市场竞争,商品运营距离全面竞争尚有空间,但双方的精细化运营会加大竞争的强度。

  •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采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均已注明来源,如未注明可能来源未知,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