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触发本月第三次熔断,全球市场会重演2008年金融危机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继上周两次触发熔断后,本周美股市场再迎“黑色星期一”。

  美股历史上共有四次熔断,却在两周内触发了三次,可谓是历史罕见。这是美股自 1987 年引入熔断机制以来,史上第四次熔断,也是继3 月 9 日12 日以来的第三次熔断。

  美东时间 3 月 16 日开盘后(北京时间 3 月 16 日晚),美股开盘即熔断,暂停交易 15 分钟后,三大指数跌幅迅速扩大。截至收盘,道指收跌约 3000 点,跌近 13%,创 1987 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纳斯达克指收收跌 970.28 点,跌幅约为 12.3%;标普 500 收跌约 325 点,跌幅近 12%,创下 2018 年 12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用于衡量股市恐慌程度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飙升近 25 点,接近 43%,收于 82.69 的创纪录高点,超过了 2008 年 11 月 21 日创下的 80.74 的峰值。这也代表着当前的恐慌指数,已经超过 2008 年金融危机时的峰值。

美股触发本月第三次熔断,全球市场会重演2008年金融危机么?

  全球金融市场继续恐慌,避险资产亦震荡

  全球愈发严峻的疫情给了金融市场重创。周一收盘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曾表示,最糟糕的情况是疫情可能会持续到 8 月。病毒消失后,美国经济可能出现巨大反弹。他更直言,美国经济可能会因此陷入衰退。这是特朗普首次公开表明疫情带来的可怕后果。

  跌幅随即扩大,截至 3 月 16 日收盘,美股已经逼近触发第二级熔断。

  熔断机制,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及其他证券交易所在 1987 年 10 月份的股灾发生以后,为防范股市下跌导致的恐慌情绪进一步扩散,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而推出。

  共分三个等级,分别在标普 500 指数下跌7%、13%、20% 时触发。触发一、二级熔断时,全美证券市场交易将在美东时间9:30 至 15:25 暂停 15 分钟,15:25 后恢复交易;触发三级熔断时,当天交易停止,直至下个交易日开盘。美股触发本月第三次熔断,全球市场会重演2008年金融危机么?
  中概股也遭遇全线走低。其中,阿里巴巴跌 7.39%,京东跌 11.26%,百度跌 10.58%;人人网跌 30.95%,万达体育跌 26.87%,搜狐跌 25.23%,趣店跌 24.52%,微博跌 12.87%,拼多多跌 4.65%,蔚来汽车跌 6.11%,网易跌 11.43%。

  本月内美股第三次熔断后,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继续蔓延。

  菲律宾宣布自 17 日起暂停股市、债市和外汇市场交易,成为第一个因疫情关闭金融市场的国家。

  巴西、加拿大等地均触发熔断。其中,巴西 IBOVESPA 指数盘中下跌 12.5%;加拿大S&P/TSX 指数大跌 12%。

  而欧洲方面,英国富时 100 指数,法国 CAC40 指数和德国 DAX 指数跌幅受窄,截至收盘,三大股指分别跌 4.01%,5.75% 和 5.31%。

  在市场恐慌之下,投资者也纷纷趋向黄金、债券等避险资产。然而避险资产也遭遇了震荡。

  以国债为例,1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 20.1 个基点至 0.753%;30 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 21.2 个基点至 1.355%。

  16 日晚间现货白银迅速崩盘,伦敦银现跌幅一度超过 20%,失守 12 美元/盎司关口,但随后有所反弹。

  被视作避险首选的黄金也在一路走跌,一度跌破 1460 美元/盎司。触底反弹后,截止收盘回涨至 1486.50 美元/盎司。

  另外,原油价格大幅跳水。美国 WTI 期货价格下跌 9.5%,报收于每桶 28.70 美元;国际布伦特油价暴跌 12.2%,报每桶 29.68 美元。

  美国重回“零利率”时代,救市不成反致恐慌

  3 月 15 日,美联储宣布降息 1 个百分点到0% 至 0.25% 之间,创下自 2015 年以来的最低基准利率水平。美国也启动了 7000 亿美元量化宽松计划,希望以此救市,使美国免受疫情侵扰。

  这是本月内美联储第二次紧急降息,也是美联储自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再次回到“零利率”时代。

  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对此举“非常满意”,希望能提振市场信心。3 月 16 日盘前,特朗普还曾发布推特表示:“愿上帝保佑美国!”

  不仅美联储出组合拳救市,全球央行都做出了降息的集体动作:

  1、越南央行宣布将再融资利率下调 100 个基点至5%;

  2、沙特央行将回购利率及逆回购利率均下调 75 个基点;

  3、巴林央行宣布将贷款利率下调 75 个基点至 1.70%;

  4、阿联酋央行将存款单利率下调 75 个基点;

  5、卡塔尔央行调降存款利率 50 个基点至1%;

  6、科威特央行将贴现率降低至 1.5%;

  7、斯里兰卡央行:调降关键贷款利率 25 个基点至 7.25%;

  8、韩国央行将关键利率降低 50 个基点至 0.75%;

  9、约旦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 100 个基点

  IMF 甚至表示,准备好调动 1 万亿美元贷款能力用于抗击疫情;呼吁全球提供货币、财政和监管的支持;为了防止疫情对经济造成长期损害,有必要出台额外的财政刺激措施。

  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美联储紧急降息的举措,非但没能让投资者安心,反而让市场担忧更大的经济危机即将到来。

  中金公司认为这反映了市场隐含的两大担忧:

一是在目前的政策空间耗尽后,市场担忧美联储是否还有进一步的“后手”,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压力和风险;

二是美联储如此急切做出政策响应,是否意味着货币当局注意到市场尚未反应的更大风险,因此才快速做出响应,进而加大市场的担忧情绪。

  申万宏源研究副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认为,“这种快速宽松的行为无法真正起到安抚全球金融情绪。核心的金融市场期待的事情是看到切实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而不是简单的宽松放水。”

  在他看来,美股有大量的人工智能量化产品,这些产品不断的在针在历史数据和事件中进行学习。这些历史的数据和事件告诉他们,如果美联储紧急降息且幅度较大。往往意味着有重大的负面事件发生,所以反而导致了市场的波动。

  JonesTrading 的首席市场策略师 Michael O’Rourke 评价此举道,“美联储已经用尽了所有常规和非常规工具。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真正耗光了所有弹药,而且这是一个恐慌中的央行所采取的行动。”

  在各国央行推行降息政策方面,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几乎没有政策空间。欧洲、日本已经长期负利率,美国的利率下调空间也十分有限。

  “在此背景下,疫情冲击结束后,经济就可能由严重衰退逐步转入长期停滞,伴随着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这也许是市场的长期担忧的重点。”高善文指出。

  全球经济将往何处去?

  即便全球央行纷纷举措救市,在严峻的疫情下,全球经济依旧前景不明。

  高盛预测,美股下跌远未结束,预计标普 500 指数可能从最高点下跌 41% 至 2000 点左右。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新冠疫情下的全球金融动荡》一文中指出,市场参与者的担忧超越了疫情的短期经济冲击,越来越转向对其长期负面影响的关切。

  此外,石油市场的动荡、美国高收益债市场泡沫破裂,以及长期的股票回购可持续性、交易层面流动性缺失等风险因素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金融市场的调整压力,加大了经济的下行风险。

  高善文同时也做出预测:

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发达市场中央银行都将长期维持零利率,并反复尝试量化宽松等非常规工具;随着美国经济陷入短期衰退和长期停滞,需要关注美国股票市场十年牛市终结和美元重新转入贬值趋势的可能性。

  业内普遍担忧,当美股大跌进入技术性熊市,全球市场震荡会重演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吗?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当前欧美已经来到金融危机的边缘,未来需要关注美国上市公司债务会否发生大规模违约,这可能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索。美联储在经过两次紧急降息后,未来可能会继续降息,甚至将利率下调至负区间。

  他更是指出,如果危机真的来了,应对难度肯定比 2008 年要大。“2008 年的时候,美国政府的杠杆率只有 40%,现在杠杆水平大约在 100%,政府还有多少余力救市?购买资产要有钱,但现在不管是欧盟还是美国、日本,政府的杠杆水平都太高了。”

  宏观经济学家任泽平指出,“我们正站在新一轮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边缘,疫情全球大流行只是导火索,根源是全球经济、金融、社会的脆弱性。”

  在他看来,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疫情是导火索,企业债务危机和股市泡沫是引爆点,资产负债表衰退和债务-通缩循环是经济危机的传导机制,即金融周期中的“去杠杆”阶段。

  任泽平认为,货币政策作用有限,正确的应对方式是尽快控制疫情,以短期代价换取长期胜利,然后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来稳增长。其中中国和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短期当务之急是防控疫情和恢复生产生活,之后提供短期流动性和减税,然后再逐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也有一些专家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海通证券的荀玉根认为不能轻言“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他认为,全球股市大跌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存在不同。但股市连续大跌后引发的全球流动性风险依然值得警惕。

  也有一些专家认为,目前来看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较低。相比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金融系统自身出了毛病,当前更像是经济外部的“伤风感冒”,疫情能否尽快得到控制才是决定市场未来走势的关键因素。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金融市场坐“过山车”可能成为常态。

  (钛媒体编辑芦依综合自腾讯证券、每日经济新闻、界面新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采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均已注明来源,如未注明可能来源未知,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