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从人类还穿着兽皮跑在田野间那天起,我们就知道抱团取暖,共同觅食的道理。

  合群安全、离群危险,这就是自然界告诉我们的朴素教训。

  但人和动物总不会都朝着既有的方向前行,选择离开族群过独居生活的人和动物都不少。不过这些动物和人可能还会给他们的种群和社会带来意料之外的好处。

  孤独动物,族群进化的保险计划

  人类和自然界都不缺「掉队」的个体。在以往的过程中,这些个体经常会被忽略。

  每当一个系统有一个集体行为时,它是如此引人注目,如此令人敬畏。作为人类,我们倾向于看什么是引人注目的。

  普林斯顿大学实验室的研究生 Fernando Rossine 表示人们关注群体行为,而忽略了落下的个体。他和另一个研究者 Tarnita 做了一个完整的「孤独者研究」。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Tarnita 曾在一个学术分享会议上看过演讲者展示黏菌进行非常复杂的集体活动行为的视频,大部分的黏菌都在努力聚集,到达一个中心点。但在大部队的集体移动之外,还有少部分细胞没有对这种聚集过程做出任何反应。

  Tarnita 询问了演讲者为什么这些细胞会「掉队」,当时的演讲者将这些没有反应的细胞称为「错误」。当数百万个细胞聚集在一起,留下几个掉队的细胞似乎也很正常。这种「正常」也吸引了两个研究者的注意力:「我们意识到很多系统都不是完全同步的,想到这种不完美的同步可能是有原因的,这是很诱人的。」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在为此进行的实验中,科学家精心优化了条件,以鼓励最大数量的黏菌聚集在一起。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孤家寡人」选择了独行。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有多达 30% 的黏菌都选择了更孤独的生活,而非集体行动。

  即使在这些极度理想化的情况下,你也不能让独行者选择集体。你就是不能——他们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这不是他们唯一的发现。

  除了形单影只的生物是一定会存在的,他们还发现这些生物的「孤独」是遗传的。它们的数量取决于「种群密度」。随着黏菌的增长,聚集的黏菌数量就会趋于平稳。这时「孤家寡人」将承担与其他黏菌的交流功能,他们还可以根据条件产生「社会后代」。

  换句话说,这些被留下来的「孤家寡人」不是被遗弃的。在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他们决定自己「抛硬币」,决定把自己留下来。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他们甚至不能被定义为「失败者」,因为他们的存在可能会拯救更大的群体。毕竟集体行动有更大的风险,而这些与众不同的「独行者」或许可以作为进化的保险计划,确保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就以人类的行为来看,当病菌在集体中流传时,那些与世隔绝、更少参与集体生活的人反而有可能幸免于难。

  非洲羚羊大迁徙中没有选择大部队的羚羊,从蝗群中「掉队」后恢复到平静行为的蝗虫,与同类相差几天选择开花的竹子……这些独行者是我们理解生物集体和社会行为的关键,他们是备选的 Plan B。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孤独人类,社会中的必然存在

  与大多数人不同步的个体也存在于人类之中。

  我们可能把他们称为异类或天才、逆向思维者或空想家……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上其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但这部分独行者确实存在。

  完成生物独行者实验的 Tarnita 表示人类也存在不少的独行者。他们抗拒了人群的吸引力,选择按照自己的步调前行。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在 19 世纪,只有 1% 的英国人口独自生活;但在 2011 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 31%。或许不是人类一直都喜欢群居,而是当时的社会发展不足以提供给我们独自生活的选择。

  1929 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就写出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但在当时,只有中上层阶级才能负担得起一个人生活的开支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得起独自生活的成本,人们甚至为独处找出了越来越多的好处。独处能够为自己营造出独一无二的创作空间;独处能让人对外界的感知更加敏锐,更乐于感知外界;在某种层面上独处甚至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独自一人生活,与自己共处。他们没有选择传统的家庭结构,而是选择自己创造独立的家庭。

  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就是这些人的生活现状。即使仍有人认为这些人是因为现实原因和条件限制而无奈的选择了独自生活。但事实上,独自生活的人中也有不少人是坚定的独身主义者,他们真的在享受一个人的生活日常。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未来,全球范围内单身家庭的增长速度或将超过所有其他家庭规模的增长速度。离群生活已经成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共同选择。

  孤独并不耻辱,甚至更有价值

  就现有的信息来看,孤独的动物们可以为族群留存希望,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但同时,他们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抗独身的「污名化」,克服独自生活的「耻辱」。

  《卫报》编辑芭芭拉·艾伦就曾记述过社会对于单身人群的偏见:「关于单身女性耸人听闻的调查结果就是 10 个女人中有 8 个会孤独地死去,身边剩下她的 17 只猫。」

  但孤独却不一定是消极的东西,动物的孤独可以帮我们留存一种可能性。而选择独立生活方式的人则能避免被病菌传染,能为自己留存与自我对话的空间,同时还能为我们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UA 的研究团队就对热爱聚在一起的「依恋焦虑」人群和喜欢独自生活的「依恋回避」人群进行了财务影响调查。最终,他们发现有明显「依恋回避」特征的人更有可能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对他们来说,为自己购买昂贵的商品可能是一种显示自己活得「比别人好」的一种方式。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具有高度「依恋回避」特征的人非常看重物质主义。

  而选择独居生活对特定人群来说也是更适合他们的选择。MRI 的研究就表明,在社交场合下,选择独居的内向人群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会经历特别活跃的血液流动,这表明某种程度的过度刺激。在这种刺激中,他们非常容易感到疲倦、不安。

  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独居生活,这也大大拉动了社会的消费。电视、冰箱、洗衣机,甚至是住房,这些每个人生活中必备的生活所需也因为独身家庭的增多而产生了更多的需求。

  这种独居生活的广泛流行,对那些在大众眼中已过成家年龄的人来说,可以帮他们客服晚年「孤苦无依」的刻板印象。

喜欢独处、不合群?孤独的生物对这个世界也有独特价值

  一个人生活并不可耻,只要它能让你感到舒适,它甚至能为社会和你自身带来更大的价值。

  •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采集,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均已注明来源,如未注明可能来源未知,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